項目位于蘇州太湖邊、東山鎮。位置上,有山有水,有茶有魚;產品類型上,為少有的低密度休閑度假型雙拼別墅。整個項目對標京都虹夕諾雅酒店。通過建筑、室內與景觀的三重營造,給業主帶來靜謐而精致的日式居住體驗。對于示范區而言,風格定位為“具有禪意的日式”。
所以,在造價受控的情況下,
如何從現狀簡潔的白色回廊秀場成功轉型?
如何重新定義該示范區,打造新型IP?
這成為本次景觀改造設計的重點。
空間開合,對比變化——在小空間中避免同質化,用強烈對比形成反差之美!
通過八境空間的營造,來形成空間開合與對比變化。這八境空間分別如下:第一境 竹林幽境、第二境 櫻花物語(未實現)、第三境松瀑庭(保留原設計)、第四境 巨石雕塑、第五境 長廊與茶室、第六境 枯山水與楓之庭、第七境 進入樣板房的林蔭小徑、第八境 樣板房靜謐花園。
動線組織——如何讓游人停留下來,駐足欣賞?
在本次改造中游人動線經過重新梳理: 一是入口原有瀝青消防通道位置增加移動花箱,花箱內種植竹林,將原有的6米瀝青道路縮小為2.4米的人行尺度木棧道,使游人進入入口廣場區域后,收縮視線;然后進入枯山水中心庭院空間,視線豁達開朗,空間爆點為聚集于白砂、十五塊景石,茶亭與楓庭紅葉。
最重要的問題是:中心庭院如何讓游人停留下來,安靜地觀賞景觀?
原有的交通動線是兩側都可以走進廊架的,但是現在我們的設計控制游人的動線,讓他們進入中心庭院之后往左側新增的茶室建筑的外側臺階上走,可以進入室內喝茶,也可以坐在臺階上觀賞整體的園林美景。然后,繞過巨石雕塑往廊架里面開了一個小門,從小門進入后場通道和樣板房庭院。最后從樣板房庭院中的月洞門走出來,沿著被紅楓林遮掩的長廊緩緩走出中心區域。
中心庭院(公共的禪意的庭院)
一開始我們設計的方案是日式和新中式混搭有些新亞洲的感覺。計劃把原有水池底部的黑色蓋板去掉,做成一個自然的荷塘和魚池,養些錦鯉在里面游動。一側搭建出一個軒來挑在水面之上,游人可以依偎著美人靠低頭賞魚。
但是在與開發商討論之后,他們提出日式景觀代表為枯山水,該中心庭院的現狀是:水景及兩側鋪裝(長約29m,寬約10m)與日本龍安寺枯山水主體區域(長28m,寬12m)大小尺寸相近。因此,大家在會議中確定了如下方案:把水景取消,中心做出枯山水庭院,左側長廊外部增加茶室,茶室前做休憩臺階。 將整體廊架的立柱由白色改為栗色,整體空間由“白色”演變為“木色”。主體砂石庭院增加置石(五石對景),茶室有四個主題:煮茶、對弈、啜酒、焚香,游人可以在這里煮茶論道。同時對景有楓庭紅葉(隱喻“山巒起伏”),將龍安寺的場景完美地隱喻了出來; 再通過與周邊樹木、地被的匹配,使整體氛圍更加靜謐和禪意。
別墅樣板房花園庭院(私人的靜謐花園)
根據麓巷所規劃的未來生活,我們將原有場地改造成樣板房前的靜謐花園。該花園的改造使之不再是一個缺乏功能的公共空間,而是改造為一個家庭的半公共半私密花園,賦予它的功能和定位??偨Y起來就是一半日式風格,具有觀賞性;一半自然風格,具有功能性。出入口設置在原月洞門的位置,兩側原有門洞用日式布藝格柵遮擋起來,作為障景,并增加禪意和靜謐的效果。同時取消廣場上原有的樹陣,改造成自然式花園庭院。增加魚池、親子活動草坪、燒烤臺等別墅生活體驗場景,取消原有白色的略顯殘破的欄桿,改成2M高的竹籬笆遮擋外圍破敗建筑小屋和水面垃圾的不利氛圍,同時隱約顯現出河對岸的森林景觀。該花園精心挑選和種植了新的小喬、灌木和地被,微地形上覆蓋青苔,形成“新荷池沼,綠槐庭院”的唯美意境。
總之,這二個場景都是在講述萬科麓巷未來的生活情境,是一幅幅唯美的具有體驗感的故事。
由此,景觀設計和施工單位再深入到每一個場景的細部設計,如大面積的白砂和十五塊景石,園路鋪裝及茶庭屋檐、橫梁、屏風等的深化,地形的控制與紅楓、羽毛楓等植物的選型……一沙一石,一草一木,每一個細部都用心推敲。